杏昌生技捐贈唾液快篩給家扶基金會 協助弱勢家庭一同防疫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2022年6月17日 週五 上午10:30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由於COVID-19疫情嚴峻,讓原本就生活艱困的弱勢家庭更加艱辛,杏昌生技秉持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捐贈家扶基金會38016盒福吉美唾液快篩,希望讓弱勢兒童能得到良好的照顧,藉此拋磚引玉,呼籲更多企業一同加入行列,讓善心綿延不斷。 根據家扶基金會的觀察,自去年三級警戒開始,就有1萬2千多個家庭生活因疫情受到影響,光是在今年五月份,就有5700多個家庭確診感染COVID-19。家扶基金會社會資源處處林秀鳳長表示,根據調查,弱勢家庭每月收入二萬以下的占4成、每月收入二至三萬的占37%,再加上疫情的關係,有45%的人被縮短工時、減班等,弱勢家庭若要再購買快篩試劑無疑是種負擔;感謝杏昌生技公司捐贈唾液快篩試劑,讓弱勢家庭如獲及時雨。 杏昌生技董事長李忠良表示,和家扶基金會的淵源很深,自1999年起開始每年認養三名家扶兒童至今23年不間斷。家扶基金會利用專業照顧弱勢家庭兒童,讓他們能在良好的生活環境下成長,當他們長大之後會再將善的種子種下,形成一個善的循環。 杏昌生技總經理陳國師表示,新冠疫情三年來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少了,對經濟層面的影響最大,民眾的收入變少,政府的補助仍不足,特別是物價波動的上升,對弱勢家庭來說受到的影響最大。 ▲杏昌生技董事長李忠良(左)總經理陳國師(右),呼籲企業捐贈物資,讓弱勢團體能安心度過此次疫情。 然而,孩童或年長的人若害怕使用侵入鼻腔採檢試劑時,唾液快篩成為了新選擇。陳國師總經理表示,此次捐贈福吉美家用唾液快篩可大大幫助孩童減少了採檢不適及恐懼感,唾液快篩操作簡單,只要於收集唾液檢體前30分鐘清潔口腔,之後輕咳喉嚨(閉著嘴巴咳1~2下)並將口腔唾液與萃取液混合再滴至檢測卡即可完成檢測。簡單的操作與便利性有助於提升採檢者的檢測意願,試劑進口時已有衛福部食藥署檢驗合格,且也有針對Omicron做試驗,才獲衛福部認證許可且試劑靈敏度達九成五以上;在現今疫情流感化的趨勢下,家用唾液快篩成為了民眾居家常備防疫醫材不錯的選擇。 杏昌生技也於今日捐贈財團法人礦工兒子教育基金會9936盒的福吉美家用唾液快篩,陳國師總經理說:「杏昌生技善盡企業責任,在全球皆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之際,捐贈物資就是希望能多盡一份心力,並協助更多需要關懷的弱勢團體,度過此次疫情。」民眾若需要福吉美家用唾液快篩,原廠基於後續製造與運輸成本的降低,也迅速反應給台灣的消費大眾,民眾可到全台杏一、維康、大樹連鎖等藥局通路或7-11、全家與全聯等便利商店進一步洽詢。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By |2022-06-17T17:01:47+08:0017 6 月, 2022|產品知識, 衛教文章|0 條評論

高血壓卻沒回診 醫憂心引發嚴重心臟併發症

在今(2021)年夏天,台灣COVID-19疫情轉趨嚴峻,此時,有些醫院的內科門診,原本應該回診的高血壓病友只剩不到10人回診,之後高血壓病友陸續回診,不過詢問發現,在這段時間,有些病友直接中斷用藥,有人則選擇到社區藥局拿藥,但藥量是否足夠便不得而知。   面對上述情況,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洪啟盛醫師十分憂心,他擔心高血壓初期往往沒症狀,病友若沒回診又擅自停藥,一旦血壓失控而不自知,便可能引發心臟衰竭、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嚴重併發症。中壯年一旦遭遇這些打擊,生活品質、家庭經濟都會受強烈衝擊。  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洪啟盛。 圖/洪啟盛醫師 提供 規律回診,才能掌握身體健康狀況   研究顯示,當一個人的血壓居高不下或暴起暴落,出現嚴重併發症機率會大幅增加。規律回診可及早發現問題,並進行介入、治療。   洪啟盛醫師解釋,高血壓病友回診時,醫師通常會檢視其用藥與血壓控制情況,並抽血檢查血糖、膽固醇等數值。另外,使用有些藥物或高血壓惡化等因素會影響腎功能與電解質平衡,所以多數醫師也會在病友回診時安排驗蛋白尿或電解質檢測,以了解腎功能、電解質變化。有時,也需安排心電圖檢查,才能知道高血壓病友的心臟功能是否健全。   目前健保規定,醫師若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一次最多可開三個月藥量,所以對於血壓控制穩定的病友,多半建議三個月回診一次,若血壓控制不好,代表需調整藥物劑量,就會建議一、兩星期或一個月回診一次,讓藥物劑量真正符合病友需求。   居家量血壓,建議採「722」原則   除了規律回診,每天量血壓、按醫師指示用藥也是血壓控制重要步驟。以量血壓來說,台灣高血壓學會建議,居家量血壓時可採「722」原則,「7」是指一星期7天都要量血壓,第一個「2」代表一天要量兩回血壓,可在早上起床一小時內與晚上就寢前一小時內測量,第二個「2」則表示每回的量血壓次數為兩次,兩次量血壓的間隔為1分鐘,可將兩次數值平均,結果會比較準確。   「我們要坐在有靠背的椅子,放輕鬆,腳要放平,不要翹腳。」洪啟盛醫師叮嚀,居家量血壓除了注意以上重點,手也要放在桌子上,前臂要有支撐,且如果無法天天量血壓,回診前至少測量、記錄一星期血壓,和醫師討論時,才有客觀數據可供參考。   運動出現不舒服症狀,就要趕快看醫生   洪啟盛醫師也建議,疫情趨緩後,高血壓病友可增加運動頻率,但運動若出現胸悶、會喘等現象,且在家休息沒感覺,越運動越嚴重,就要懷疑和心血管疾病有關,最好回診接受詳細檢查,才能減少高血壓嚴重併發症威脅。 文字UDN聯合新聞網- 撰文 / 張益華

By |2021-09-30T15:55:29+08:0024 9 月, 2021|衛教文章|0 條評論

打完疫苗後5大「營養補充建議」:充足水份、維他命

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包括莫德納、高端、BNT、AZ開始陸續施打。疫苗接種之後,要特別補充哪些營養素提升免疫力?除了多喝水、攝取豐富的維他命C、多吃魚之外還要補充什麼保健品來幫助身體抗發炎?營養師一次告訴你! 疫苗接種前後注意事項   營養師嫚嫚分享了疫苗接種前後需要注意的事。接種之前,營養、水分和睡眠都必須要充足豐富,讓身體準備好接受疫苗進入之後引起的免疫反應。另外疫苗接種後的生活也要維持健康規律,讓身體恢復狀態。 Covid-19的疫苗接種後會有不同的副作用,大多數為發燒、畏冷、身體痠痛和腸胃不適。以下是疫苗接種後的建議營養補充,能夠有效恢復身體狀況。 疫苗接種後「營養補充」建議1:充足水分 無論是疫苗接種前後,最常聽到的就是要多喝水。充足的水分能讓血液更流通,加速身體代謝速度,更能緩解接種後的免疫反應。另外,發燒和畏冷的副作用發作時身體會排出大量的汗,可能會導致脫水,因此補充水分可以說是疫苗接種後最重要的一環。   疫苗接種後「營養補充」建議2:維他命C   維他命C可以有效緩和身體在施打疫苗後的發炎反應,降低不適感。根據營養師表示,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維他命C,如果擔心吃水果會攝取過高糖份,可以透過維他命C發泡錠攝取。 疫苗接種後「營養補充」建議3:蛋白質   免疫機能所需的營養之一就是蛋白質,有助於免疫球蛋白與抗體和成。身體的體力修復也需要蛋白質,可以透過熬煮蛋白質湯品加速身體吸收。 營養師建議以「白肉」與「蛋豆類」作為主要蛋白質攝取來源,脂肪較低,對身體的負擔也較低。   疫苗接種後「營養補充」建議4:Omega-3   Omega-3脂肪酸有非常好的抗發炎作用。平時透過食物所攝取的Omega-3其實很低,人體也無法自行合成。 建議除了多吃魚之外,也可以購買「魚油」加倍攝取。(1000毫克omega-3=16片的吳郭魚、10片的鮭魚生魚片)足夠的omega-3 降低發炎反應。 疫苗接種後「營養補充」建議5:植化素   各式各養的蔬果都具有各自的營養素,而補充蔬果除了能攝取豐富的維生素C之外,蔬果中的植化素,能增加抗氧化的能力,增加細胞活力。

By |2021-10-01T09:25:01+08:0023 9 月, 2021|衛教文章|0 條評論

抗新冠靠維生素C還是D好?營養師教你吃

新冠疫情全球看不到盡頭,不管有沒有打疫苗,免疫力都要維持。疫情期間增強免疫力、對抗感染,要補充哪些維生素?是維生素C還是D?營養師表示,維生素A、B、C、D、E都重要,建議每餐至少吃到3~5種食物。   營養師陳嫚羚在臉書提醒,要發揮防疫力,維生素需要的量雖然不多,但一定不能缺少!維生素A、B、C、D、E這5種都很重要,均衡的飲食營養才能保護自己。她建議,飲食要多樣化,每餐至少吃攝取3~5種食物。另外,也可以留意一下,哪些食物有維生素A、B、C、D、E。 用「食力」增加防護力!哪些食物有維生素ABCDE? 1.維生素A 陳嫚羚說明,維生素A又稱「抗感染維生素」,可調節免疫系統,維持皮膚、腸胃、呼吸道細胞的健康。 食物來源:番茄、南瓜、胡蘿蔔、番薯、木瓜。   2.維生素B 參與全身細胞能量代謝,包括免疫細胞,缺乏可能減弱免疫反應,增加感染風險。 食物來源:全穀雜糧類、蛋黃、瘦肉。   3.維生素C 幫助製造抗體和白血球,預防感染。也能增加抗氧化力,並維持呼吸道黏膜健康。 食物來源:柑橘類、芭樂、奇異果、草莓、藍莓。   4.維生素D 可刺激免疫細胞使之成熟,鞏固免疫系統運作,減低呼吸道系統感染風險。 食物來源:鮭魚、蛋黃、曬過的香菇。   5.維生素E 保護細胞膜抵抗自由基傷害,幫助調節免疫力,維持抗感染能力。   食物來源:酪梨、堅果類、植物油、全穀類。   ◎ 圖片來源/陳嫚羚營養師‧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營養嫚嫚說-嫚嫚營養師/-朱育嫻 報導

By |2021-10-01T09:26:34+08:0016 9 月, 2021|衛教文章|0 條評論

健康與陽光:為什麼我們應該抓住最後一縷陽光

北半球進入秋季,日照時間越來越短。秋日的陽光少了夏日的炎熱,多了一分恬淡和暖意,正是曬太陽和補充維生素D的大好時機,特別是在冬季來臨之前。 曬太陽不僅僅是為了補充維生素D,陽光還可以改善情緒、降低血壓、加強骨骼和肌肉,甚至還可以增強免疫功能。 BBC科學節目主持人邁克爾·莫斯利醫生(Dr Michael Mosley)在播客《就一件事》(Just One Thing)中梳理了曬太陽的各種益處,介紹怎樣曬太陽才能讓健康最大獲益。 維生素D 莫斯利醫生說,讓肌膚沐浴在陽光中對身心大有裨益。 首先,如果沒有陽光直射,身體就無法製造維生素D。維生素D是一種對骨骼、肌肉和免疫系統非常重要的化學物質。而現在是補充維生素D的大好時機,特別是如果你所在的國家與英國類似,只有在4-9月份的陽光強度才足以讓人製造充足的維生素D。 莫斯利醫生說,就像冬眠動物那樣,身體可以將積累的維生素D儲存在脂肪儲備中,供冬天使用。 許多人冬天都有維生素D不足現象,這與一系列疾病有關,包括失智症(俗稱癡呆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糖尿病。因此莫斯利醫生說,為了保持健康,需要到戶外去,抓住最後一縷秋陽,充分補充維生素D。 改善心情 艷陽高照心情好。 我們都知道沐浴在陽光中那種暖融融的感覺非常好 -- 這是因為曬太陽可以增加大腦釋放血清素(serotonin),這種荷爾蒙有助於心情平靜,人也更專注,因此可以改善情緒。 一項研究發現,與陰天相比人們在陽光明媚的天氣中血液中的血清素水平更高。 研究還發現大腦中血清素產生的速度與陽光持續的長短直接相關,與季節以及室外溫度無關。 還有一些研究顯示,陽光直射能讓皮膚細胞產生內啡肽 -- 一種能讓人感覺欣快效果的化學激素。 降低血壓 曬太陽還能直接降血壓。 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一項試驗發現,如果把手臂暴露在陽光下,只需20分鐘就足夠促進皮膚產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 從而讓血管擴張,起到降壓效果。 更加強壯 但注意不要曬傷 無論多大年紀,維生素D對骨骼健康至關重要。它能讓人更強壯。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補充維生素D可以改善運動員的肌肉力量,這可能是由於通過刺激肌肉細胞生長的緣故。還有證據表明,它可以保護免受呼吸道感染以及增強免疫功能。 曬太陽則是獲得維生素D的最佳途徑。確實,通過飲食可以獲得維生素D,但僅靠飲食很難達到足夠。最佳維生素D食物來源包括:油性魚,例如,三文魚、沙丁魚和鯖魚。 對於素食者來說,蛋黃和蘑菇中雖然含有少量的維生素D,但僅靠這些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相當困難。 幸運的是,可以每天到室外享受天然的維生素來源。一旦皮膚接觸到陽光,身體就可以吸收並把它轉換成這種強大的營養素:維生素D。 曬太陽多少才算夠? 一些油性魚中也含有一些維生素D 產生最佳維生素D量所需的日照量因人而異,這要取決於皮膚類型、居住地以及敏感度,最重要的是不要曬傷。 深色膚色的人皮膚中含有更多的黑色素,它的作用相當於防曬霜,吸收輻射並保護皮膚免受傷害。但它也讓膚色較深的人更難通過皮膚日照生成維生素D,因此需要多曬。 莫斯利醫生說,你可能認為只曬臉就夠了,但要真正獲益,最好露出手臂和小腿。即使在陰天的時候也值得到戶外去,因為可以透過薄薄的雲層獲得一定的紫外線。 何時曬太陽效果最佳? 深色皮膚的人可能需要曬時間略長些。 曬太陽最好在中午陽光最強的時候,這聽上去好像跟直覺正相反。莫斯利醫生說,中午出去散個步可能是你得到每日陽光計量的最佳方式。 曼徹斯特大學韋伯教授解釋說,實際上,中午曬太陽最划算 - 它是你製造維生素D最多而皮膚癌風險最低的時候。但這只適用於英國,不包括那些陽光更強的國家。 但如果外出時間更長,並且有曬傷風險,則請採取措施保護皮膚,比如塗防曬霜等。 怎樣曬太陽才能最大獲益? 冬天可以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 少而勤是曬太陽的最佳方法。你可能想一天之內吸足所有陽光,但大多數維生素D是在剛出去的那一時段生成的。盡量減少長時間暴曬也可以避免被曬傷。 此外,如果皮膚敏感、或是服用某種藥物、使用一些含有視黃醇或是強力磨砂/去角質等護膚品讓皮膚更敏感的話,那外出前需要使用防曬霜。 但對有些人而言,到戶外或是裸露皮膚有一定的困難。而在冬季的幾個月,許多人則選擇口服維生素D藥丸來補充。不需要補充太多,每日10微克或400國際單位即可。 文自/BBC NEWS│中

By |2021-10-01T09:13:54+08:009 9 月, 2021|衛教文章|0 條評論

正確量血壓和血氧 確保健康安全

文 黃台中 「施打疫苗後,如何降低風險」記者會,吸引民眾和媒體到場參加。圖/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提供 新冠肺炎引發的快樂缺氧症狀,隨著台灣本土疫情爆發,成為國人關注的重要議題,進而帶動血氧儀成為市場上人人搶購的醫療產品。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教授提醒國人,疫苗注射後應密切觀察血壓及血氧的變化,「正確量測血壓和血氧,才能確保自身安全健康。」 提供國人量血壓和血氧的正確觀念,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日前舉辦一場感染COVID-19或施打疫苗後,如何降低風險記者會,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教授,邀請中華心肌梗塞與中風預警推廣協會理事長張國源博士共同以「如何降低患病和疫苗風險& Delta變異病毒來臨前的準備」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教授(右一起)中華心肌梗塞與中風預警推廣協會理事長張國源博士、台北醫學大學急診學科高偉峰教授出席記者會。圖/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提供 高明見教授表示,醫療資源有限,民眾注射完疫苗後只能返家休息,除非緊急的情况才會就醫,然而施打疫苗後的生理表徵及參數,諸如血壓、血氧、體溫、脈博、呼吸等生理徵象的變化非常重要。可惜的是,民眾在施打完疫苗後,缺乏一套自我監測這些生理徵象的機制與觀念,導致突發不適或病危時,絲毫沒有挽救的機會。 兩位主講人強調,目前市面上有許多山寨版或未經醫材許可的血氧儀,民眾不察在使用後發生量測錯誤的數值,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 張國源博士、高明見教授建議,居家使用標準的血壓計量測血壓,除了隨時掌握自身的血壓變化,也能提供醫師做正確的判斷與適當的用藥參考。高明見教授呼籲,購買經過衛福部醫療器材許可認證的血壓計及血氧儀,透過正確的使用,才能獲得有效且正確的檢測數據,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教授(右)、中華心肌梗塞與中風預警推廣協會理事長張國源博士(左)提醒國人購買經醫材許可的血氧儀,正確量測血壓和血氧,確保自身安全健康。圖/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提供 文自 工商時報/ 黃台中 文

By |2021-10-01T09:36:39+08:006 8 月, 2021|衛教文章|0 條評論

你今天補充「鈣與維他命D」了嗎?

門診裡,病患問:維他命D可以對抗新冠肺炎嗎? 骨質疏鬆病患常問:醫師,請問不吃鈣和維他命D,可以嗎? 高齡且無骨鬆的民眾常問:我沒骨鬆,需要補充鈣和維他命D嗎? 台灣50歲以上族群:鈣與維生素D攝取不足! 根據國健署2013~201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老年人飲食攝取鈣質與維生素D普遍不足。 鈣質攝取不足:骨鬆學會建議中老年人每日服用鈣質1,200毫克,而國人飲食平均攝取只達到約500~600毫克,只佔建議量50%,所以需額外補充。 維生素D攝取不足:骨鬆學會建議中老年人每日服用維生素D 800I.U.(國際單位),而國人飲食平均攝取只達300~400I.U.,只佔建議量50%,所以亦需額外補充。 小心骨鬆、肌少症,雙雙來敲門 骨頭基本單位為磷酸鈣,而維生素D可幫助鈣磷於腸道吸收,鈣和維生素D不足,容易造成骨質疏鬆;維生素D不足,則易導致肌少症。有肌少症者,骨鬆風險增加9.4倍;有骨鬆者,相對容易有肌少症。肌少症與骨鬆常見於老年人且都會增加跌倒風險,進而產生致命骨折。 血中維生素D可監測 透過抽血方式即可測量,但健保未給付,各家醫院檢查費用約550~1,200元。維生素D缺乏並不會有顯著症狀,唯有透過抽血,才能精確診斷。 (圖片來源 / 劉亦修醫師提供) 維生素D不足,易得新冠肺炎? 研究實證:維生素D缺乏者容易呼吸道感染,維生素D足夠則可以保護呼吸道。因為維生素D也是免疫調節荷爾蒙,經由抑制病毒複製、抗發炎、免疫調節等機制方式,維生素D可減少多種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風險,亦可加速組織受傷後的癒合,特別是在肺部。 已有研究建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維生素D缺乏者應該補充足量維他命D,以抵抗呼吸道感染風險。 維生素D好處多多 國際骨鬆學會(IOF)根據研究,指出維生素D可以預防跌倒與骨折: 好處1. 減少骨折: 每日補充大於400~800 I.U.有,機會減少20%非脊椎骨骨折及髖骨骨折。 好處2. 減少跌倒: 每日補充大於700~1,000 I.U.,有機會減少20%老年人跌倒的機會。 好處3. 可能增加骨密度: 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有驗證在停經後未使用骨鬆藥物的健康婦女,補充磷酸鈣(有效鈣1,200mg)+維生素D(800I.U.)。 受測者服用6個月後,血中維生素D達到充足 (>30ng/mL),18個月後,骨密度增加2.7%,且服用組與安慰劑組相比,可降低32%非脊椎與43%髖骨骨折發生。 (圖片來源 / Pexels) 食物補充鈣與維生素D 飲食中含有鈣質的食物很多,如:牛奶、起司、優格、髮菜、海帶、芝麻等。但飲食中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很少,且多為葷食;野生鮭魚含量較高,植物類局限於菇類。 照射陽光亦可以產生維生素D,宜上下午各10~15分鐘,避免過度照射陽光而導致皮膚癌。國人因為怕曬或怕熱,普遍日曬少,研究亦證實骨鬆治療不能只靠陽光,必須額外補充維生素D。食物雖可補充鈣與維生素D,但卻很難定量,而且根據台灣營養調查可知國人普遍攝取不足,宜需額外補充鈣與維他命D。 誰需要額外補充? 骨鬆醫學會建議所有國人都應該增加飲食中的鈣與維生素D的攝取。特別是骨鬆患者建議每天應有1,200毫克的鈣及1,000I.U.的維生素D攝取。肌少症患者也應該每日補充維生素D及蛋白質。但因為國人從日常飲食中普遍攝取不足,故可額外補充。 補充鈣質時要注意:腸道單次吸收鈣約500毫克,所以鈣質的補充必須一天多次,不宜一次服用超過500毫克,過量則身體無法吸收。 (圖片來源 / Pexels) 維他命D有兩種,D3效能佳!非活性D優先 維他命D3(Cholecalciferal)效能較佳,效能為D2(Ergocalciferal)的 2~3倍,更能有效提升血中維生素D濃度。 維生素D在體內經過肝腎轉化成活性維生素D,若補充的是活性維他命D,必須經常抽血監測血鈣及血磷濃度,以避免發生高血鈣或高血磷;故單純骨鬆民眾建議補充非活性維他命D,活性維他命D不建議一般民眾補充。 結論 台灣國人普遍缺乏鈣與維生素D,容易發生骨質疏鬆及肌少症。大家記得醫院有專科團隊可預防及治療骨鬆,也提供維生素D檢查及骨質密度檢查,提供病患整合性醫療服務,團隊的力量方能造病患之福。 (本文作者為高雄榮民總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劉亦修)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文自/康健雜誌    [...]

By |2021-10-01T10:25:29+08:008 7 月, 2021|衛教文章|0 條評論

發燒溫度多少?耳溫、額溫、腋溫不同

2021/07/06 · 作者 / 游奕凱 · 出處 / 康健編輯部每個人從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有過發燒的經驗,發燒原因也是百百種,比較輕微的如感冒、流感到嚴重的腦炎、腦膜炎以及新冠肺炎都可能出現發燒,但並非每次發燒都需要立即退燒,相反地,發燒有時對於人體免疫以及對抗感染有一定重要性。 本文康健會告訴你: 發燒溫度是多少? 發燒的定義為耳溫38℃、額溫37.5℃、腋溫37.2℃、口溫37.5℃以及肛溫38℃,其中以肛溫最接近人體內部真正的溫度。 耳溫與肛溫相關性很高,但嬰幼兒的耳溫與內部溫度的相關性差,在量測上易有誤差。額溫及口溫通常會比肛溫低0.5℃左右,腋溫則比肛溫低0.8℃左右,以上幾種量測方式會因為皮膚黏膜血管收縮影響而有誤差。 市面上販售的耳溫及額溫槍在量測時因為容易受到距離、濕度等外在環境干擾,一旦出現異常時建議可輔以水銀溫度計來做量測,以口溫量測為例,可先將溫度計甩一甩,並且用冷水沖洗後並放在舌下3分鐘。 發燒原因是什麼?有哪些症狀? 發燒是一種全身性症狀,人體各部位的疾病或感染都可能使體溫升高,根據合併症狀的不同可幫助醫師做初步的判斷,以下列出幾個可能使體溫升高的疾病或狀況。 中暑:待在高溫環境下一段時間後出現發燒、無汗、心跳加快、神智不清甚至失去意識。 腦膜炎:發燒並伴隨劇烈頭痛、噁心、畏光、神智不清且身上可能出現紅疹。 破傷風:發燒並伴隨上下顎肌肉痙攣疼痛、無法吞嚥及張嘴,嚴重時影響呼吸肌運作,需要立即性醫療處置。 盲腸炎:輕微發燒伴隨右下腹疼痛,還會出現噁心和嘔吐。 肺炎:發燒伴隨咳嗽、胸痛、呼吸急促以及腹痛。 肝炎:輕微發燒伴隨噁心、食慾不振、黃疸、茶色尿以及疲勞等。 流感:發燒伴隨乾咳、疲勞、頭痛、喉嚨痛、腹瀉及腹痛、噁心嘔吐、流鼻涕以及肌肉痠痛等。 感冒:輕微發燒伴隨咳嗽、疲勞、頭痛、喉嚨痛及流鼻水等症狀。 新冠肺炎:除了發燒,還可能出現咳嗽、疲勞、頭痛、嗅味覺喪失、喉嚨痛、流鼻涕及鼻塞、噁心嘔吐、腹瀉腹痛以及肌肉痠痛等。 發燒怎麼辦?發燒程度分4種 發燒的處置依嚴重度不同而有不同做法。 輕度發燒:體溫介於37.4~37.8℃ 低度發燒:體溫介於37.8~38.3℃ 輕度與低度發燒一般不需服用退燒藥,只要多補充水分即可。 中度發燒:體溫介於38.3~39.5℃ 中度發燒可根據醫囑使用退燒藥,若有寒顫或四肢冰冷可添加衣物保暖,待四肢回溫後可斟酌使用冰枕降溫。 重度發燒:體溫大於39.5℃ 根據醫囑使用退燒藥或肛門栓劑,可洗溫水澡(水溫為36~37℃),切忌用酒精擦拭身體。 患有慢性心肺疾病或是先天代謝功能異常的患者,因為發燒所帶來的代謝反應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併發心肺衰竭或休克等嚴重狀況,一旦發燒可依據醫囑積極使用退燒藥降溫。 發燒會燒壞腦袋嗎? 在討論發燒是否會燒壞腦袋前,可先看一個90年代的實驗,當時科學家給予敗血症的動物退燒藥,但動物的死亡率不降反增,隨著後續更多研究補充得出一個結論,發燒並非毫無益處,適度的發燒可能增進免疫系統的功能,幫助人體對抗病疾病。 究竟發燒會不會傷害大腦呢?其實真正造成腦部受損的原因是腦炎,若未妥善處置甚至會留下永久的神經性後遺症,如語言障礙、行為障礙等,才會讓人誤以為患者腦子燒壞了。 關於退燒藥的使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特別建議在嚴重感染症發生頻繁的開發中國家,不要對兒童常規使用退燒藥以免造成免疫功能下降,至於在醫療水準較高的地區,一些小感冒等疾病並不會有致命危險,所以較不必擔心使用退燒藥增加死亡率的問題。 文自/ 康健雜誌   責任編輯:陳祖晴

By |2021-10-01T09:20:43+08:006 7 月, 2021|衛教文章|0 條評論

7件事管好三高 遠離腎臟病「沉默殺手」

健康2.0 王家瑜 報導│ 去年一場同學會上,62歲的范先生聽聞幾位同學的健康開始亮起紅燈,一位好友向他提議一起去做健康檢查,沒想到正是這一句邀約,讓他及時發現健康大問題! 因為老同學的一句話提醒了范先生,已經有好幾年沒有關注自己的健康,因此安排了全身健檢,透過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檢查,竟發現腎臟有一顆已明顯發展成腫瘤的病灶,後續檢查確診罹患腎臟癌。 腎臟癌早期難發現 腎臟癌好發於40到70歲男性,男性比女性多了50%,是僅次於膀胱癌的泌尿道癌症「第二號殺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腎臟位於後腹腔深部,一旦長腫瘤也不容易發現。 此外,腎臟癌細胞初期發展較慢,早期多半需藉由健康檢查發現,後期才可能出現明顯症狀,包括血尿、側腰痛、側腹部疼痛、腰部不明腫塊、體重減輕、貧血、發燒等。 慢性腎病和三高有關 除了腎臟癌之外,慢性腎臟病也是國人的一大健康隱憂。錢政平提醒,三高患者務必注意腎臟疾病;根據國健署調查,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民眾,5年內罹患腎臟病的機率是非三高患者的1.7倍、2.4倍及1.6倍。   7件事管好你的三高 每年3月第二個星期四為世界腎臟日。想要預防腎臟疾病,錢政平呼籲從控制三高做起,維持健康飲食、培養規律運動習慣、控制體重、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多喝水、不抽菸,並且定期健康檢查,就是保護腎臟健康的黃金守則。

By |2021-10-01T09:31:37+08:0015 3 月, 2021|衛教文章|0 條評論